时间:2025-04-22
2025年4月19日,恰逢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国家安全研究学术共同体•西安论坛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办。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安全研究》《国家安全论坛》等期刊出版机构,共计30余家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阮小飞主持。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在致辞中指出,陕西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大中小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了全覆盖、多渠道、立体化的国家安全教育新格局。未来将进一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安全人才根基。
王海波致辞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继平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十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取得良好成效。面对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当下,学术界要主动作为,通过敏锐洞察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化理论研究与战略预见,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本次会议要积极回应国家安全理论发展与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推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术创新轨道上行稳致远。
胡继平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云博在致辞中表示,陕西师范大学锚定国家战略,结合学科优势,聚焦智库建设,发挥人才富集效能,为国家安全教育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加速高质量发展,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王云博致辞
主旨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亚泽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少将唐永胜教授聚焦“积极构建国家安全自主知识体系”,强调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应当走内涵式发展路径,围绕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生命线来展开,指出当前学科转型进程中仍存在惯性思维束缚与系统性规划不足等现实问题,呼吁各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口,找到连接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激活原有学科资源的协同效能,深化专业理解,共同推动国家安全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
唐永胜作主旨发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大慧教授以“新时代国家安全能力的理念创新与构建维度”为核心议题,深刻阐述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强调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革新观念,认识到当前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新时代特征。学科建设重心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同时,需注重家国情怀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师资生源多元化,最终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黄大慧作主旨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许可教授着眼“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回顾与展望”,提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经历了理论引领、立法确立和学科发展三个阶段,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安全法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开展奠定法律基础。他强调,新时代需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国际关系学院在学科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智库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贡献力量。未来要继续加强理论阐释和学科建设,关注基础学科与交叉融合,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迈上新台阶。
许可作主旨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教授关注《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指出需从阶级性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本质。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的创造性结合,为新时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国家安全体系提供了根本性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
任晓伟作主旨发言
专题报告环节由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家昊主持。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马方教授就“全面开展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融通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法治教育需融入基础、专业、社会、在职“四位一体”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强调需深挖国家安全法治实践内涵,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与执法依据,聚焦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建设,推动法治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合,为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提供法治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副教授围绕“国家安全战略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需打破传统以赋能未来岗位,应构建三层递进体系:青年储备阶段依托通识教育与实践平台遴选、青年培养阶段借力硕博项目深耕战略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中高级提升阶段面向在职骨干拓展宏观视野。为优化培养,建议重塑课程体系强化战略文件研读,整合学院派与实战派优化师资结构,细化专业方向并深化政校实践合作,畅通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发展通道。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山西省学校安全教育中心主任董新良教授分享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研究”的成果,他提出“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三位一体理念,强调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与总体性出发,构建覆盖学前教育至大学的一体化教育体系。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主任谢新水教授解读了“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意蕴”,他认为,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安全环境与不断演进的风险,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符合发展逻辑且具有强大内生动力。教育的战略性在于强化国家安全体系中“人”这一关键却脆弱的因素,提升整体韧性。未来国家安全教育应当分层分类精准施教,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提升各层级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专题报告发言
会议还设置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教育”“西部边疆国家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三个平行论坛。与会学者就总体国家安全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法治教育、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教育、西部边疆国家安全教育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会场气氛热烈,研讨深入充分,积极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贡献智慧。
各平行论坛现场
闭幕式上,三位教师代表分别对平行论坛进行总结发言,张亚泽作闭幕总结。本次会议举办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也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的十周年。会议成功举办对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深化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完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撑。
一校:田渝申
二校:刘 欢
终审:杨华锋